【人口老化】浸大研究指高學歷新移民抵港數年後離開 倡政府應考慮制定留住人才策略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6/09 15:32

分享:

分享:

浸大經濟系今日(9日)發表《內地來港移民分析:社會經濟地位的動態變化》報告。(浸大提供)

浸大經濟系今日(9日)發表《內地來港移民分析:社會經濟地位的動態變化》報告。調查報告發現,近年抵港的內地新移民中,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比例上升,當中2016年具有碩士學歷的比例更超本地出生人士;收入方面,内地新移民個人及家庭收入升幅比本地出生人士為高。團隊表示,內地移民對香港的人口結構以及未來勞動供給影響重大,香港政府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時,必須充分考慮內地來港移民的角色,並以相關政策配合。

浸大經濟系的研究團隊受社區組織協會委託,進行了有關內地來港移民的研究。調查綜合本港各部門總體數據,利用2001年至2016年四次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5%的樣本微觀數據,量化內地移民對緩解人口老化和促進經濟轉型的作用,以嶄新的方法探究內地移民居住超過七年後的社會經濟狀況。

調查結果顯示,2001至2016年間,只有初中或以下學歷的内地新移民的比例由70.4%減少至52.2%,而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比例由5.7%增加至19.5%,2016年具有碩士學歷的比例達8.5%已大大超過本地出生人士的4.9%。同一時期,在收入方面,内地新移民個人及家庭收入分別增加70.8%及45.1%,幅度比本地出生人士的55.0%及33.7%更高。

此外,內地移民的抵港年齡越低,更進一步提高他們後來取得學士學位的可能性。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資料分析,9歲前抵港內地移民取得學士學位的比例超過45%,而13至15歲抵港取得學士學位的比例則只有約30%。

團隊亦表示,透過適當加權方法後,發現內地移民及本地人收入差距逐步收窄。以1997年至2001年抵港的男性內地移民為例,團隊透過加權的方法調整他們收入,發現他們的「調整後收入」與本地男士相比,2001年至2016年的差距,由10600元縮減至4300元;同期的女性差距亦由10300元降至6600元。

惟團隊同時指出,很多高學歷的內地新移民可能在抵港數年後離開。以1997年至2001年抵港男性內地移民為例,2001年達28.2%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,2006年銳減至14.6%,幅度接近一半,其後更持續下降。這現象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中並未有被發現,因而也未有受到重視。這些移民倘若能長期留港居住及工作,對本港的貢獻也許會相當大。

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浸大經濟系系主任鄭毓盛表示,內地來港移民的特徵近年已經出現重大變化,無論收入和教育水平都大幅提高。量化分析顯示,內地移民對緩解香港人口老化和促進經濟轉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他續指,一般民眾對移民的狀況和特徵存在著明顯的誤解,香港也面對同樣情況 ,有關內地新移民的討論存在偏差,故冀透過是次研究希望能夠擴闊和深化相關的討論,並利用數據分析釐清事實。

鄭毓盛指出,內地移民對香港的人口結構以及未來勞動供給影響重大,建議港府在制訂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時,必須充分考慮內地來港移民的角色,並以相關政策配合。他亦指出,對於本地出生人士與內地移民的磨擦,香港政府一直過於被動,應更積極採取措施促進不同社群之間的和諧共處,並設法保護受歧視群體的利益。香港政府在搜集移民資料方面未臻完善,應在人口普查或專項調查進一步收集數據,並促進移民抵港後的追蹤調查及移民後代狀況的研究,作為未來制定政策的基礎。

另一研究團隊成員浸大經濟系副教授張宏亮博士指出,不少高學歷的人士並沒有在港長居,很可能在抵港數年後便離開,故政府應該考慮制定留住人才的策略。

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女士指出內地新移民一直被標籤化,甚至被歧視。她感謝研究團隊努力,同時希望政府及社會加強有關新移民的研究及提供更多客觀資訊,政府應制定政策協助家庭儘早團聚及融入社會,令家庭及社會都有良好的發展。

TOPick「親子最營食譜大賽」,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,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4A3AsA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曾卓鋒

相關文章